你知道“当代翻译理论之父”是谁吗?

匿名2022-02-28 18:02:29
专稿回答

    在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位著名学者;他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和拓荒人,被翻译界尊称为“当代翻译理论之父”。


当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奈达博士.jpg

尤金·奈达博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就是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原美国圣经学会(ABS)翻译部执行秘书尤金·奈达博士。他1914年生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市,1943年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201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世,享年97岁。


    奈达博士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博士根据翻译的本质,于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1969年,他将“动态对等”换成“功能对等”,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取决于听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什么。


    按照奈达博士的观点,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对比上,重要的是接触译文的人有哪种程度的正确理解;因此,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原文和译文的。他强调,“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文的信息。”同时 他也提出了著名的“四步”翻译方法,即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博士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他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原文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根据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人们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他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学阶段和符号学阶段。他的理论本质也从当初的描述性转变成规约性。


    作为翻译理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奈达博士率先把信息论、符号学和诠释学引进了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这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得翻译学的跨学科桥梁作用更为显著。他还从事过语言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当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在中国,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尤其是他提出的开放式翻译理论原则,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得到了广大中国翻译理论家及翻译工作者的接受。40余年来,奈达博士及其翻译理论在中国一直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


    奈达博士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另外,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他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翻译》,最有影响的是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奈达博士的丰硕学术成果,是与他兢兢业业、不断探索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分不开的。


    纵观奈达博士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即早期带有明显美国结构主义色彩的语言学阶段、中期的翻译科学说与翻译交际说阶段以及后来的社会符号学阶段。由于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逝世时美英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都作了报道,并对他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文/董少波(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本文属原作者授权投稿专栏,须取得本网站的书面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用于其它商业用途
顶部
【稿件授权平台:学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