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它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的思想,是儒家为人处世之道。这句成语的意思通常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该句是汉语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
现代学者周仪荣先生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了儒家为人处世之道;它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别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别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别人。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
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敬重他人的德行,既是对自身道德修为的要求,又是对别人人格和人性权利的尊重;尊重别人人格,是对别人独立而自由人格的认可和承认,本身便是一种平等相待、同等认可的权利意识。
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儒家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文/常虹(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猜你喜欢
百科10-13
逾期还款会有哪些后果?逾期多百科10-12
如何有效的避开求职陷阱?百科10-10
黄金价格的上涨与什么有关联?百科10-08
股票的牛市是什么意思?百科10-07
国安部是什么部门?百科10-05
短途票为什么比长途票更难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