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言混沌论”?

匿名2024-02-14 14:57:39
专稿回答

  “语言混沌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首先提出的一种科学理论,它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先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语言学理论。


什么是“语言混沌论”.jpg


  语言混沌论由混沌理论(简称“混沌论”)而来,后者是美国著名学着爱德华罗伦兹教授在1963年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方程式时,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把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提高精度到0.506127再送回,前后计算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前后结果的两条曲线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再次验算发现计算机并没有毛病,问题出在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个细微的差别却造成结果的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而对应计算机图像的显示上,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张开双翅的蝴蝶,于是混沌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蝴蝶效应的说法传播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蝴蝶效应比喻为: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月前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里轻轻拍打翅膀。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蝴蝶效应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今天的蝴蝶效应或者“广义的蝴蝶效应”已不限于当初罗伦兹教授的蝴蝶效应仅对天气预报而言,而是一切复杂系统对初值极为敏感性的代名词或同义语。


  混沌论作为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蝴蝶效应的启迪下,周海中教授1991年在美国伯克利提出了语言混沌论。他指出,语言混沌论主要从混沌理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运用混沌理论的方法来解决语言及其相关现象的复杂性、非线性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语言混沌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它的提出是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革新,也是对当代语言学发展的贡献。


  美国语言学家、神经网络专家杰弗里埃尔曼教授在1995年指出,基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处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对语言的处理是建立在互不相连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语法规则是运算符,词项是运算对象;语法规则和词汇等是静态不变的;句子的生成就像用砖块砌墙一样,词汇是砖块而语法是粘结砖块的灰泥。他认为目前有一种全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语言的混沌性问题,那就是语言混沌论。


  “语言顺应论”提出者、比利时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教授在1997年也认为,语言混沌论可以解释和解决语言的混沌性问题。他还指出这一理论是对语言不规则而又无法预测的现象及其过程的分析;像许多其他理论一样,它的研究虽然产生于混沌论,但语言系统是一个动态性、复杂性的非线性系统,该系统是当今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以对于语言科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由于该报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一直仅限于网络使用的“给力”一词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扩散到全民词汇系统中,并被收录进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如今该词不再是当初网络达人的小众专利,而成为众多民众共用、共有、共享的语言产品。这是语言混沌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实例,也是给力网络文化的典型事例。


  目前,语言混沌论不仅应用在语言学领域,而且应用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法。不过,语言混沌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语言混沌论的机制和普遍性,以期为有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启示和指导。


  文/吴小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图书馆)


本文属原作者授权投稿专栏,须取得本网站的书面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用于其它商业用途
顶部
【稿件授权平台:学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