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表

匿名2024-01-02 09:38:03
优质回答

24节气表.jpg


      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


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
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
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
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
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
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
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的说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现在世界通行的历法是阳历,而华人计历更多采用《农历》,《农历》又称《夏历》,对应于《阳历》又称《阴历》,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 354 天,比阳历少 11 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本文答由 学识网 回答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邮箱360815330@qq.com进行删除!
顶部